
金华山位于射洪县城以北25公里的金华古镇,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含一山(金华山)、一湖(金华湖)、一镇(金华古镇)、一台(陈子昂读书台)、一观(金华道观)。“一代文宗”陈子昂生于金华,在山上读书。陈子昂读书台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道205北南纵贯,在建遂宁—绵阳高速公路从镇旁经过。
1、陈子昂生平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唐代文学家。梓州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宋本《方舆胜览》卷六十二:“陈元敬,子昂之父,瑰伟倜傥。弱冠豪侠。属乡人阻饥,散粟万斛以济民。年二十二,擢第。天后居摄,遂山棲饵木。”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后发愤攻读,博览群书。24岁举进士,官至右拾遗,直言敢谏。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屡次上书谏诤,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受株连而下狱。圣历元年(698),因父亲年老,他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唐初诗歌,沿袭六朝余习,风格绮靡纤弱。陈子昂挺身而出,力图扭转这种倾向。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表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被称为千古绝唱。
2、陈子昂读书台
陈子昂青年时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现占地80亩左右,整个建筑掩映于古柏苍松之中,是一组完整的清中期四合院建筑群。历代多有废兴。光绪六年(1880),知县文芳修葺扩展。至今基本保持原状。古今名家匾对甚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杜甫拜谒读书台,写了两首诗,手迹石刻原存于金华山门外的石华表上,右侧刻《冬到金华山观》,外侧刻《野望》。
3、陈子昂故居遗址
在金华镇东5.9公里武东山沙嘴村二社。原有唐朝道观,宋本《方舆胜览》卷六十二:“东武山,在射洪县东十里,唐《陈伯玉集》云‘陈方庆好道,隐于此。’有唐朝道观遗址。”《潼川府志》:“思贤桥在县东七里武东山下,陈拾遗故宅前,后人取思子昂之意”。今遗址不存,村口立“子昂故里”牌坊(1993年立)。
4、陈子昂墓与陈拾遗祠
陈子昂葬于射洪龙宝山,在广兴镇龙宝村5组。文革中,墓被毁,1999年恢复维修陵园。
5、金华山道观与祖师庙会
金华山观始建于梁天监年间,原名“玉京观”。宋本《方舆胜览》卷六十二:“玉京观,在射洪县北金华山上。东晋陈勳学道山中,白日仙去。梁天监中建观。有唐明皇所铸老君像。”后与青城山、三台云台观、大邑鹤鸣山并称“蜀中四大名观”。现存古建筑属明清所建。保存完整殿堂20余间,古柏数百株。玉虚阁为陈子昂读书台旧址,唐时是读书堂的正屋。农历“三月三”是射洪金华山一年一度的盛大庙会,香客都来祭拜“祖师爷”。据不完全统计,“三月三”前后到金华祭拜的香客达到10万人次以上。
6、金华古镇
射洪的老县城,西魏设射江县(北周更名为射洪),县治在金华镇,1950年县城迁至太和镇。省道205纵贯南北,金华电航桥横跨涪水东西。金华镇是全国小集镇建设示范镇。古镇的九宫十八庙和四大城门依稀可见,有几十棵古老的大榕树。名餐饮有“椒盐肘子”、“黄辣丁”、“李血花”。
7、金华湖
金华电航工程拦截涪江蓄水而成。湖面约14平方公里,水质好,库容量3400万立方米。湖中心两个岛屿,小的有450多亩、大的有1500多亩。
8、西山坪现代农业园区
种养殖园区面积5000亩,项目有清见水果、高金肉猪1万头、三农种猪、清见黑鸡养殖、野山猪1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