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岁月变迁的射洪天主堂
岁月变迁的射洪天主堂 |
时间:2016-04-18 15:55:25 来源: |
靠近太和大道北段平安五巷,远处一根锈迹斑斑的十字架映入眼帘,一座被夹在公寓中间的白色教堂与周围的建筑格格不入,牌匾上暗黄的“天主堂”三个大字让多少初来乍到的人认为那是个迄今为止最为神秘的地方。
沿小路走近这座教堂,是一排上世纪七八十年的瓦房,一道敞开的黄色大门与西式教堂建筑连在一起,富有中西结合的特色。不远处,一位卷裤腿的老人正擦拭着一口大木箱。这位老人叫李代沛,今年79岁,十二载的守护,让老人性格开朗、和蔼可亲。
李代沛老人除了协助管理教堂的日常维护,在平时老人也喜欢了解时政和军事。正如他所说,“活到老、学到老。”所以跟我们谈起来的时候很是兴致勃勃。后得知,老人曾患有半癫疯,12年前来到教堂静养,在教堂老人过着清闲的日子,偶尔听听广播和教徒朋友一起谈论教堂人文历史、唱歌祷告。现在除了脚不利索外,身体状况比以前好多了。
跟着老人颤颤巍巍地脚步,我们来到了教堂内。摆放有序的老式简易木椅,墙壁两边的耶稣挂画,正中间的十字架耶稣像都格外引人注目。西式和中式结合的布置不时散发出这座教堂的古朴与神秘。说起教堂的历史,李代沛老人是记忆犹新。“最早的天主堂有七个门面,统一的红木地板在当时射洪城里是最有西方特色的建筑了,后来因为旧城区改造,迁到了城北来。”李代沛老人感言,在城北一守就是12年,见证了新城区变成老城区,再过些日子教堂也将搬迁到政府新规划的地方了。
据射洪相关史料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成都教区派法籍鲁神甫到太和镇传教,由教徒董世秀捐出街房一间在今解放上街,水务局对面,成立射洪县第一天主教教堂。同治末,哈神甫和时任教堂会长一道买得街房7间和地基一段正式建成教堂,在今县政协所在地,太和镇教堂建成后,又建洋溪镇教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顺天教起义军捣毁了太和镇、洋溪镇两个教堂,杀死个别有民愤的教徒。起义失败,由清政府派官员到射洪与外国传教士议赔损失,结果损少赔多,不仅重修两处教堂,还建了钱家坪、观音桥、小榆坝、金华镇4处小教堂。建国后,射洪县天主教开展“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并与梵蒂冈教会断决一切联系,保持纯宗教关系。“文化大革命”时期,天主堂被占用,教会活动停止。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天主教活动恢复。
正如李代沛老人感言,他坚守教堂12年见证了射洪的城市发展。而这座中西式建筑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过去,它还承载了射洪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变迁。 (记者 许竣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