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射洪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
“三网”建设 拓宽农民致富路 |
时间:2015-02-27 10:13:11 来源: |
“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新春伊始,记者在走访太乙镇时看到,一块块平坦的“田网”、一道道整齐的“渠网”、一条条联通的“路网”,让昔日齐整不一、地势坎坷的几个村庄在新年之始焕发了新面貌。
渠成网 稻田一季变两季
太乙镇拦沟田村有稻田600多亩,一直以来,因为排灌问题让村民们伤透了脑筋。
“这些田就是未来我们的财富!”村民胡生林指着自家的一块近一亩的水田告诉记者,拦沟田村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但是田间排水非常困难。
“雨水来了满沟冲。”胡生林说,过去,一年就只能种一季水稻,一年下来,一亩田的收入就只有一千元左右,不仅种不出经济作物,这田间连路都没有,想在黄土里淘点钱,着实不易。今年10月,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该村修建、整治了近3公里排灌渠,健全了沿渠近700亩土地的排洪、排湿、灌溉能力。
“水稻从此可以一季变两季,不仅大大增加了产量,还可以在这些田里种植经济作物。”村支书王朝云告诉记者,项目开建后,村里老百姓十分欢迎,积极投工投劳,村委会一班人帮助协调、监管,目前项目推进迅速,有望在今年春灌投入使用。
路相通 农机作业进田间
2月10日,太乙镇大河沟村。一条条联通田间的水泥路正把一块块稻田连接成了一个整体。村民李世超说,大河沟村新建的近10公里田间生产路全部是混凝土路面,比起以往的“土路土田坎”确实为村民生产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现在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了,剩下老一点的人来种田,到了收割的时候就出了‘问题’。”李世超说,由于路况差,收割机进不了田,村民收割水稻全部靠人工肩挑背磨,有的田还因为劳动力不足造成了撂荒。
“以前路不好,收成越好越苦恼,现在都成了水泥路,今年就可以把收割机开进田里了。”村干部何健方说,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不仅村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一些业主也纷纷前来咨询,打算流转大河沟村的土地。
田成方 整齐规范更增产
太乙镇花坟山村因为地势原因过去的水田大多是“弯弯田”、“剪刀田”,地势高低不一、面积大小不等,不仅灌溉存在问题,机械也一直进不了田,水稻产量一直不高。
“以前就是高田关不住水,矮田又淹死了,种一年下来不仅挣不了钱,还要倒贴上人工和农资款。”花坟山村村民税清金家有三块这样的田,面积近一亩,谈起面前这块平整好的水田,税清金感慨很深:“如果不是现在平整了,今年我就打算让这几块田继续撂荒。”
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该村于2014年10月对近百亩水田的田边地角、水塘荒滩进行平整、改造、复垦,增加了耕地面积。把高低不平、地形复杂、并荒芜的低洼田、低产田进行改造,建成上规模、上水平的高产粮田。
“通过整理后,这些昔日错落不一的水田连成了一片平坦整齐的良田,机械可以下田了,灌溉和排洪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提升。”村支书唐有勇告诉记者,经过整理,许多撂荒的田被重新耕种了起来。
据了解,2014年射洪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水稻)项目总投入1913万元,其中,中省财政投资800万元,涉及太乙镇8个村。“实施沟渠道路建设和田型调整,从去年10月启动以来进展顺利,预计今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不误春耕生产。”射洪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董云章告诉记者,项目完成后,项目区的水稻亩产将达到575公斤,增长10.36%,大大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经济收益。(记者 刘洋 贾明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