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乒乓球、健身跳舞、读书充电……以前农闲时,村里人无非是走人户、打麻将等,而如今,村级文化活动阵地让天仙镇玉贞观村的村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事实上,玉贞观村只是射洪市天仙镇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扶贫以来的受益贫困村之一。
“治贫”必先“治愚”,“扶贫”必先“扶志”。近年来,天仙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文化投入,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落实各种文化惠民政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等,充分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美好生活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2年,天仙镇被命名为“四川省曲艺乡镇”,2012到2016年连续4年被表彰为市级“文化工作先进乡镇”。全镇现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农家书屋19个,文旅资源储存点72个。
夯实文化阵地
激活群众内生动力
11月22日下午,尽管天气阴冷,但天仙镇玉贞观村的村民活动广场上,仍可见到不少村民活动的身影,他们或打羽毛球,或在健身器材上做健身运动,还有的在一旁的阅报宣传栏前看报纸……
“自从村里修了文化室和文化活动广场后,我们的耍法也多了,健身、跳舞,看书,各有各的热闹。”村民罗大姐说,农闲时节,大家伙有了好去处,有了事情做,村里其乐融融。
天仙镇着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0万元建成综合文化站300㎡,投资60万元建成19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投资86万元建成6个贫困村 “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并作为全射洪市模板推广。同时,全镇建成农家(社区)书屋19个,年放映公益电影420场/次,引资1000万元建成窑坝文化休闲健身广场和伯雅文化产业园。
在村文化室,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包括农业、畜牧、法律等10多种类型千余册图书,此外还有一些养生类书籍和报刊杂志。村民可在这里阅读,也可将书籍借回家。除此之外,定期开展开展文化知识传播、法治科普、致富技能的学习培训,让村文化室成为了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习平台。
“我们想学习种养殖技术时,就在村文化室学习;想要活动筋骨,村文化广场上就有健身设施,家门口也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现在的农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玉贞观村15社的杨平芳原来以贫为由,好吃懒做,通过村上建起文化活动室和宣传教育,现在在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传承地方特色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在镇政府原一楼会议室内,一群川剧爱好者正在尽情表演,吸引不少村民停留观看,他们以以坐唱方式演出,免费开放。
天仙镇川剧座唱已有100年历史,2007年和2008年被射洪县、遂宁市人民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几年,通过组织培养出锣鼓打击人才5人,演唱人员3人,编排节目20余个。每月“逢十”定期进行人员培训和开展活动,使得天仙地区的川剧玩友活动得以延续开展。
近年来,天仙镇投资20多万元打造“川剧座唱”、“板凳龙”、“滑竿号子”等民俗项目,编排曲艺节目30余个在市内外演出。全镇常年有12支文体队,360名文艺爱好者活跃在群众之中,编排出脱贫攻坚类节目小品、清音、金钱板等,组织文体队开展巡回文艺演出8场/次。元宵节、五一节、国庆节期间集中组织7支文体队筛选出10余个节目集中开展文艺汇演,其中山里红文体队参加县内外演出100余场次。
2016年4月19日,该镇分别代表遂宁市和射洪县为 “中国曲艺之乡”和“四川省曲艺乡镇”提供申报、复查演出活动现场,深得中国曲协和社会各界肯定。2018年元月成功举办天仙镇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2019年3月举办了第二届,将延续开展下去。2019年10月,开展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天仙镇非遗专场演出,进一步传承和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推进文旅融合
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梓江水美鱼肥,渔船悠悠,下网就有鲤鱼、草鱼、鳜鱼、黄辣丁等天然野鱼的收获......”近几年,天仙镇积极探索、扩宽特色渔业文化,以渔业招商引资、依托梓江河畔优势的水力资源及飞跃村窑坝独有的地理环境,形成以特色水产为核心,带动民宿、观光垂钓、农村土特产品电子商务等为辅的现代农业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涉及全村水产养殖面积1200亩,主营鲈鱼、泥鳅、大闸蟹、罗氏藻虾。2019年接待游客4.3万人次,整体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目前,该镇正在筹划举行2020年“射洪市首届梓江丰收节”。
同时,该镇以梓江沿线为重点,普查出文旅资源120余处,纳入全县文旅发展数据库。联通本地自由资源建设“书画文化+曲艺文化+渔业文化+制窑文化”新的文旅农旅结合发展圈。(全媒体记者 袁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