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射洪市委宣传部主管 射洪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地址:射洪市滨江路北段1号景观楼 全媒体集群:微播射洪、掌上射洪、射洪发布
国务院信息 | 省政府信息 | 重点专题 | 魅力射洪 | 微视射洪 | 网络问政 | 权威发布 | 遗失声明/公告 | 政务微博 | 射洪市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走射洪 > 射洪法治
 
射洪交警大队采取“4321”措施 2016年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射洪交警大队采取“4321”措施 2016年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时间:2017-01-09 09:17:30  来源:
  2016年以来,射洪交警大队按照“更新理念谋发展、查找差距促完善、创新机制抓落实”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采取“4321”措施(即:采取“四项保障措施”、开展“三个联合行动”、搞好“二个宣传”、完善“一个隐患整治目标”),全警动员,全员参战,城区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缓解,城市交通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一、采取“四项保障措施”。一是形成联合机制。大队多方协调,突破交通管理由交警单打独斗的原工作机制,争取多部门联动,形成了安监、公安、城市执法、交通、教体等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年各部门联合执法不下30余次;二是全警动员,全警参与。大队29名民警和150名协管员分包辖区路段和重点部位,开展对各类不文明交通行为的查处,重点对人力三轮车、电动三(四)轮车及行人交通违法进行整治,暂扣电三轮153辆,查处人力三轮车违法218起,纠正不文明违法行为13580余起;三是强化违法查处。为了扎实做好我县城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我队将城区主次干道化为七横九纵,通过“高峰站点、低峰巡线、点线结合”的勤务模式,除早、晚高峰时在各执勤路口管理非机动车和行人、快速疏导机动车之外,还加强对机动车违法停车、闯红灯、闯禁行、不系安全带、逆行、驾车接打电话、酒驾等交通违法的查处,2016年我队共查处城区各类违法行为30497起,其中:乱停乱放18607起,饮酒驾驶238起,醉酒驾驶33起,毒驾2起,车辆改型177起,驾驶报废车上路14起,准驾不符8起,行政拘留136人;四是“护校岗”保平安。大队在我县城区各中小学设置了“护校岗”,在学校附近道路维护交通秩序,保护学生安全过马路,宣传文明交通,号召学生自觉摒弃交通陋习。同时,加大对接送学生车辆的检查和疏导力度,确保交通高峰时段师生上学、放学的交通安全。2016年,我队“护校岗”以规范的执法行为、灵活的执法方式、亲和的执法形象,护送学生15万余人次,未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各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二、开展“三个联合行动”。大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勤务模式,将管理时段向早晚延伸,将管理力量向机关拓展,将管理方式向多样发展,将管理范围向周边扩大,联合职能部门,不断提高管控效能。一是与城市执法局联合执法,查扣抛洒、未覆盖、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和未取得许可证渣土车1863辆;二是与教体、交运等部门联合行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三是与治安、刑侦、特警等警种开展联合行动,以城区太和大道、美丰大道、沱牌大道、滨江路等主干道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查处交通违法5860余起。
  三、搞好“二个宣传”。一是做好重点人群宣传教育。大队借力“五进”宣传活动,组织民警走进辖区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重点人群进行文明交通宣传,做到从自我做起,乘文明车、行文明路、做文明人。二是做好阵地宣传教育。充分发挥车管所、违法处理室、事故处理等业务窗口的宣传阵地作用,通过设置宣传栏、宣传挂画、彩页资料,播放教育宣传片、LED诱导屏、QQ、微信、微博、手机短信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出行常识、文明交通法律法规,引导群众自觉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今年,大队共上交通安全课130余场次,播放专题片100余场次,悬挂标语横幅156条,张贴宣传画2000余张,散发宣传材料近10万余份。
  四、完善“一个隐患整治目标”。大队借力国道247线的建设,完善城区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牌的设置,完善了城区中小学校门前的标志、标线,安装了警示牌。对城区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增红绿灯1处、高清违章抓拍系统5处。全年,共组织隐患排查20余次,共滚动排查各类隐患1109处,并按要求及时上报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
 
  编辑:李晓玲
全媒体资讯
新闻导航  
·时政要闻
·社会新闻
·乡镇动态
·部门动态
·权威发布
政务微信、微博  
网民互动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站内搜索

射洪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shrmxmb2022@163.com 举报电话:0825-6197001
地址:射洪市滨江路北段1号景观楼 邮编:629200 电话:0825-619700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200055 蜀ICP备2021004273号 川公网安备 51092202000126号  技术支持:遂宁新闻网
市县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联系电话:0825-2988759 0825-6622972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举报app下载 未成年人举报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