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艺术当做“爱人”
在追梦的路上永不止步 |
时间:2015-01-09 11:01:02 来源: |
宋世辉,字意、号石冰、亦暑半碧居、随底主人等。1963年生,四川射洪人。现为海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古玩学会会员、海南省古玩学会《古玩世界》责任编辑、四川遂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射洪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与诗、书、画、印相恋30载
近现代,如果说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精细分化的趋势,那么艺术的发展基本上走的还是综合融通的道路。比如舞蹈,就融进了音乐、诗歌、服装等艺术元素。但是,这种艺术综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艺术上面,国画即是其中的典型。尤其因为中国书法和中国篆印独绝,造就了诗、书、画、印的独特艺术形象,成就了中国艺术综合融通的特征而风骚独领于世界文化之林。据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凡是追求诗、书、画、印并集于一体者,就可谓中国艺术的守道者。活跃艺坛并行迹大江南北的宋世辉,即是其中一位执着者。
宋世辉,就是这样一位对艺术执着追求者。用宋世辉妻子吴洪英的话说,嫁给他这些年都“白搭”,那些诗书画印才是他真正的爱人。记得刚和宋世辉认识时,我还没谈条件,他却谈上了,结婚可以,但是要考虑清楚,必须要支持他搞书法绘画,结婚后有了孩子,让宋世辉带孩子,他却对书法艺术痴迷到一手抱着孩子,一只写字……
也许是天生的兴趣,宋世辉从小就痴迷书画和文学艺术。幼年的宋世辉一有空闲,就临摹字帖、阅读名著,其中最为推崇王羲之的魏晋风度以及屈原和鲁迅等文学巨匠的作品。长年的艺术熏陶,使得宋世辉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功底。
不仅如此,宋世辉除了爱好书法外,在诗、画、印也有较高造诣,尤其是在篆刻上亦表现出了苍劲、古朴且具灵性,小篆、行草、正体等他多有涉猎,其中不乏精品。他的画作因其自谦,流传外面的极少,我仅看到的作品,其风格亦如其书,雄强、豪迈中又不失文人气质。
然而读他的诗则多矣,只要他一出门,随时返回来的信息就是诗,所谓一景一诗,渗透着浓烈的步步追古处处怀旧的韵味,在万丈豪情中显现不凡的境界。日前他游泰山,其诗“悠悠华夏,巍巍泰山;身在绝顶,心无大千”就足见其气度与胸怀。
其实在那段书法不被推崇的日子,年轻的宋世辉也曾低迷过,他做了一个惊人并影响一生的决定:宋世辉改学围棋,在学下围棋中,这个年轻人慢慢悟出,一路上,丰富阅历的重要性。久而久之的围棋锻炼中,他学会了集中精神,心静、气定,养成临危不乱的镇定功夫。 随之,眼光远大、不求近利的心态,宽广豁达、心怀天下的胸怀慢慢注入宋世辉的全身,于是乎,他又拾起毛笔,历经30年艺术磨砺。
在路上 一生“行走”永不止步
走近宋老师,给人的印象是他的一身艺术家特有的气质,接触后才发现他为人十分豪爽,个性鲜明,常常有世人皆醒我独醉的飘逸之风,是艺界的一位“侠义”之士。其“侠义”表现在视艺术如生命的本质上,其艺术境界达非寻常,正如他言“手上一拿起毛笔,心中就一片澄明”。观其书法洋洋洒洒,极具张力、大气,在艺界颇有影响。
当宋老师得知笔者也酷爱书法时,他随即兴起,为我讲起书法艺术的故事。他在半碧居里“表演”书法,面对巨幅宣纸,俯地而躬,笔随手转,手随心念,缓疾有序,黑白世界顿现分明,数枚朱印附就更是增姿溢彩,让人肃然起敬。
在谈及擅长的艺术领域时,宋世辉侃侃而谈、见解独到,令人钦佩不已。“学习艺术就要多多涉猎,懂得越多,思维也就会越加开阔,艺术之路无穷无尽,每个学习艺术的都永远在路上。”“在路上”,不是一句空泛的理论,在宋世辉身上却是实践的体悟。
“艺术需要大舞台,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宋世辉初承罗伯笙先生书法,后随著名画家敬廷尧先生在京生活、学习,受著名书法家曾来德亲自指导,多次聆听沈鹏、刘正成、龙瑞、程大利等著名书画家的教诲,使之作品以意为尚,呈现高古之风、深邃之象,吞吐胸中万千情怀于法理之中。
当今书坛学究气颇浓,传统的虚实、浓淡、粗细、藏露被更显高深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取代,一笔之际极尽变化,唯美之风盛行。这本是书法逐渐失去实用性的当然后果,然而研究传统的碑学、帖学却不能因此失去了书法的书写性。书以真、性、情为其“三界”。其真,以实用为本;其性,以规则为举;其情,以风格为上。以此“三界”论书法,可以甄别当今书法之诸现象而成就中流砥柱。宋老师在此“三界”上,是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这在他的书法作品和诸多题签上可窥一二。
因其年轻而融会贯通,因其信息的更新而兼收并蓄,更因艺术成长的规律,他的书法目前的走向,是去肥美而取其风骨,敛锋芒而出其飘逸,这种内蓄凝重浑厚外表飘逸洒脱的书法,正是他自我融合探索创造新的书风的前奏。
现在看来,宋世辉之所以追求诗、书、印、画的传统大道,其文化背景与陈子昂故里的文风颇有渊源,尤其受大写意花鸟画名家孙竹蓠先生的影响甚重。孙老就是恪守传统大道的典型,他的诗、画、书被后人称为三绝,其绝就在于诗书画合为一体。年轻的宋世辉,依仗当代信息的通便,广收博取,诗书画之外又多了篆刻,这本是一幅传统国画的四个基本元素,于他却是要运用一种特殊的艺术气质和艺术精神,使诗、书、画、印达到真正的内在的统一,而非徒具表面形式。(记者 蒲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