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垒起一座山
---文学史家张大明
魏源水
如果在北京街头煕煕攘攘的人群中,一位形象敦厚慈祥的老人,步履踏实,不紧不慢,四川人的身材,注意,眼神的光芒不是跳跃闪动,而是始终熠熠亮着,不会左顾右盼,专一地注视前方。这位老人便是張大明先生。
大明先生象貌平常,衣着平常,作派更平常。就是这么一个平常人,大智若愚,用心血和汗水,垒起一座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山峰,让人仰望,让人攫取。
大明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左翼文学研究的权威学者。著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 《主潮的那一面---三民主义文艺与民族主义文艺》.《中国左翼文学编年史》.《中国左翼文学卮言》等六部代表作。且不说他其它著作,以及编选周扬. 阳翰笙. 沙汀 .周文 .徐懋庸 等文学名人的选集和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现代文论等70多种选本,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中国文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撰写条目。单是这六部皇皇巨著,累计400多万字。如此浩繁的文字,也许完全占满了他的头颅,拥挤到他躯体的每一个细胞。
这一系列巨著,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空白,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系囯家”七五”规划重点项目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象征主义百年史》成为中国文学博士生的必修课。張大明先生的学术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领域的重要地位。
大明先生写作的年代,还没流行计算机,几百上千万的文字,完全是笔在紙上爬,这要何等的耐力和耐性?放在今天,誊抄一遍也是巨大工程。他的人生就在这书卷间和稿纸上浸泡,孜孜不倦,且不知春去秋来。
大明先生太专注于他的领域,一味站在山巅上看文学风景,世间风景于他很陌生。金钱物质离他很遙远,浮生世相他反应迟钝,吃喝玩乐他不适应。一次回到家乡,县里官员宴请时,他不会喝酒不会恭维,反说不可奢侈浪费。
他就是这么个性情。祖辈勤劳一生耕耘土地,他勤劳一生耕耘书卷。四川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终其一生研究现代文学。身为中国著名学者,农民勤俭本性也还在骨子里挥之不去。
大明先生是四川射洪人。故土情结很深,乡情如酒,久远而味更醇。他说,一介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腰无纹银相赠,于家乡能尽微薄之力他会全力以赴。县里文化活动请他,年事巳高从北京坐火车回川,他说能省一点总是好事。
县里企业沱牌酒需要宣传企业文化,他放下手中正在撰写的著作,风尘仆仆赶回乡,蹲在企业看资料,调查访问,很快写出10万字的报告文学《绿水泱泱沱酒香》,形象地介绍沱牌的人文历史,酿酒技术,品牌特色,企业精神。为企业蠃得了广泛声誉。沱牌写了很多书,至今还没有超过这本书的水平。
从事写作的人才明白,一个大学者很难俯身写这样的宣传文字。大明先生说,别无它能,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就尽点文人的心吧。
大明先生离开故土几十年,念念不忘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只要回到故乡,儿时的乡亲旧人,无论工人农民,他定要挤出时间一一拜会,乡音不改四川话带点射洪味亲切交谈,不因身份不同而疏远。家乡一个文学爱好者去逝,他饱含深情写文悼念。足见他平和待人,没有把自己放在了不得的大学者位置。
他曾给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作家沙汀作秘书,受周扬.阳翰笙等名家熏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上世纪90年代,他应邀在家乡一次文学笔会上讲课。《人民文学》《当代》等刊编辑都是即兴演讲。对于他这样的大学者,随意发挥都会是高见。他却认真征询笔会组织者意见,根据文学爱好者知识需求,撰写上万字讲稿。他说师不慎误弟子。
大明先生出身农家子弟,乡村文化是他的性格基石。牛吃的是草,一生勤勉耕耘。他说他就是一条牛,别无它念,只知耕耘。150万字的《中国左翼文学编年史》巨著,是他年逾古稀才完成的。被出版界誉为“ 是信史,是力作。”
如今大明先生巳是耄耋之年,他还是那么健旺,书卷为伴,满面放光,一脸慈祥,那眼神仍是那么专注前方,象佛一样大肚能容古今事,现代文学风云仍在胸中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