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
――习近平
桃花河村支部把它作为座铭挂上了墙。
桃花河村距射洪县城42公里。是县级二类贫困村倒数第二名。这里居民住房百分之五十是土坯房,其中无房户9户,垮塌十分严重的危房户5户,村里单身汉(含老婆外逃的)有10余人。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主要干道连小车通行也很困难。
这里日夜期盼着春风吹拂!
2015年桃花河村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
党和政府迎难而上,选择了桃花河村作为脱贫攻坚的对象,把党的旗帜插在这了这块土地上。
市委领导,县委常委,香山镇三级领导把它作为了脱贫致富的联系点,县统战部把它作为扶贫的对象。
这可真是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温暖的手!
从此,桃花河村上空就有一杆高高飘扬的旗帜。这杆旗帜哗啦啦地响,像似在呐喊:前进,前进,为了我们千秋万代的民族梦,前进!
统战部派刘建军作为桃花河村第一书记。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实干家,他把习大大的话,“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牢记在心,在市县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甩开膀子,一往无前的大干起来。
从一五年开始,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从精准识别扶真贫、找项目兴产业、抓基建促发展到村的“四个好”创建,历经风雨和酷暑苦寒,桃花河村终于迎来了大发展,有了自己的产业,交通主干道拓宽了一米,增加了生产便道七公里,人均收入比过去提高了十个百分点。
无论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村民滚烫的话语:
“感谢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真不敢相信,这一切像是在做梦一样。”
走进桃花河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桃花河美丽新村”,一行行一列列安居房是那么眩然夺目,白的墙,红的瓦一切都还是新的,掩映在绿树丛中真的很美!这些一楼一底的房屋与城里的高楼大厦相比,是真正的小别墅啊,宜居,还能使邻里互通,每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绿色的食品,每一个城里人看了定会倾慕不已。
这里共有四五十套安居房,其中同步搬迁房二十五套,贫困户安置房十九套。刘建军书记讲,安置房人均只需交纳一千元即可入住,其它的建设资金都由政府出资,现在全村已全部解决了无房户和基本消除了土坯房,实现了人人有房住(洋房),安居乐业的清平盛世。
在赵大爷家,我们看到,中午这个一家三口吃的是三菜一汤,红烧肉,烧白,白油丝瓜和圆子冬瓜汤,赵大爷和老太太都是年近九十的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爠烁,他们张着嘴呵呵笑着说,“客人不要见笑哈,你们请坐下来吃点。”
“每天都这样吗?”
“没有,这几年才是,这样已很不错了。”
老人极是热忱,不停叫坐。可是,他们哪里会想到,他们好日子才刚开始呢。
新村外围是七百余亩的蔬菜种植园区,一眼望去就像碧海蓝天,那些红的花,黄的花点缀其间,像孩子的眼特别引入瞩目。
你看,那些绿叶丛中还有几位妇女在攀摘丰收的果实哩!她们看见刘建军书记,从绿叶丛中露出脸来与他攀谈起来:
“你们一天做得到几个小时?”
“差不多九个多十个小时。”
“收入有60元没有?”
“有时有,有时没有。”
“还可以吧。”
“可以,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能挣些钱总比没有好。”
刘书记讲,这个种植园区是历经波折才有今天的样子,最早是台湾三农公司想来此种植有机蔬菜,但因交通不便大型重机进不来而搁浅。后来又有成都一家医药公司想在此种植药材,可是又因为用工密集,劳动力不足作罢(桃花河村有人口一千多,刨去在外务工的剩下的有劳动力的不到一百人)。现在的蔬菜种植大户是我们经过多次考察、多次磋商才引进来的。
是啊,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像刘建军书记他们,只要有心,不怕困难,就什么事都能干成。
毛叶山桐子和秦王桃是桃花河村的又一产业。
毛叶山桐子和秦王桃沿桃花河新村出口,上乡道水泥路即可看见,栽种面积达400亩,三四年后,这些隐寓深山的毛山桐子和秦王桃将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它是“公司十合作社十农户”的产业模式,那时候,合作社和村民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徜行在桃花河村,让人惊奇的是你还可看见新村院坝内,生活便道上,就连生产便道上,到处都是清清亮亮,干干净净的,一切都像是水洗过一般,雨水冲刷过的一般。在其间你会有一种冲动,想停下来不走或坐下来亲近亲近,享受这种特有的净美。
据刘书记讲,早前的桃花河村可不是这样,随处都可看见丢弃的烂衣烂衫,纸屑,禾杆……市县相关部门因此多次组织文娱节目下乡汇演,把许多移风易俗的思想和行为寓教于乐,逐步在村民中形成保护环境,爱清洁,讲卫生的意识,然后又在村道,院坝放置垃圾桶,要求村民统一丟放垃圾,号召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监督检查。
如果你有耐心,如果你稍作停留,你可看到这一举措是得力的。公路上,时不时就有驾着电摩或火三轮的村民,满载建筑垃圾,废弃生活物资朝垃圾中转站运送。
这就是实施了脱贫攻坚三年的桃花村,一切都是美好的,让人留恋的。
从桃花河村逐步走向兴旺,我们切身感受到这里凝聚了新时期新一代人的心血和奉献,看到只要有决心和信心,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干人民之所需,全社会齐动手,脱贫攻坚是一定会迎来它绚丽的光辉的。
离开桃花河,当回头望去时,又看见了那面在蓝天下的旗帜,它正迎风飘扬呢,是那么鲜艳夺目,映红了整个天空,令人振奋。
作者简介:何义伦,男,笔名仲虎。县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