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前椿头嫩无丝,雨后椿头生木枝。
清明雨后,射洪县金华镇东山村香椿基地里,翠绿的嫩芽长满枝头,紫里透红。贫困户卿培云、范华清等正把一颗颗香椿芽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来,装进背篓里。一旁的香椿地里,贫困户王开志正在用背负式小型锄草机清理杂草。
“2017年,我家的土地租金收入有600元,加上在香椿基地务工,年底收入有8000元左右。”去年元宵节,在东山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采访时,王开志告诉记者,靠着在村里的香椿基地务工增收,他成为了贫困户中的年度“标兵”。再次见到他时,十足的干劲儿和幸福的笑容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年,我老伴的病情有所缓解,可以从事轻度体力劳动,我就动员她和我一起到基地去从事简单的采摘、锄草等管理工作,一年下来,两个人就挣了13000元左右。”王开志说,今年,村里的香椿开始初见成效,他和老伴也忙碌了起来,打算在家门口挣到更多的工钱。
“以前的东山村,大半土地都是撂荒,年轻人都出门去了,村里只留下的老人、小孩留守,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谈起东山村的过去,村支书卿波感慨良深。
东山村属深丘地形地貌,典型的旱片死角。脱贫攻坚以来,金华镇党委、政府通过分析调研,针对“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党支部影响力较低、群众集体意识淡化”的发展困境,提出建立集体与群众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校村联建”开展系列“组织联建、党员联管、人才联育、资源联用、产业联促、治理联抓”合力攻坚行动,以“粮经复合套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努力让“荒地”变“宝地”,让“空壳村”变“幸福村”。
2016年,东山村立足现有条件,以耐旱作物为突破口,多渠道与业主对接,引进四川其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全村耕地面积的30.2%用于种植香椿,目前,首批种植的240亩香椿已经开始陆续采摘上市。
“香椿的生长周期大概是3年,过去,村民们靠着每年6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和在香椿基地从事管理工作挣的务工费,贫困户达到了脱贫标准,随着香椿产业进入丰产期,可以带动大家挣到更多的钱。”卿波说,目前全村有30多户群众常年在基地务工,其中一半都是贫困户,村集体通过利用产业扶持基金10万元入股香椿合作社,村集体分红收入达每年6500余元,合作社租借村里的场地进行香椿分拣和初次包装,每年支付给村集体租金3000元,利用这些收益,村里为全村百姓免费安装开通自来水,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香椿的市场销售形势好,尤其是在北方市场,可以说供不应求,东山村的240亩香椿还不能满足我的客户,于是这些年又在附近的四垭村、大山村扩大了种植规模,整个金华镇达到了500亩。”四川其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蒲友松说,香椿四季可采,特别是在春节前后,市场价格可达80元一斤。此外,他还在香椿地里套种了中药材和大豆,并积极培育香椿幼苗进行销售。
“进入丰产期后,香椿每亩可采摘500斤左右,产值在8000元左右,下半年,我打算建设30亩设施大棚进行香椿种植,争取能赶上春节前的好价格。”蒲友松说,除了自己干,他还用免费为村里贫困户提供树苗的方式,鼓励大家在基地掌握了技术后,自己当老板。
“现在看来,一个好产业给村里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加,更加提振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信心。”金华镇党委书记谢均己说,通过三年来的努力,东山村的贫困户门搬出了交通不便的山沟,住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在家门口的基地实现了增收,村里也有了主导产业,村集体收入逐年增长,勤劳致富的风气正在村里逐步形成,东山村正在从昔日的贫困村逐步走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