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的基础,小小的种子,连着“国之大者”,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曹碑镇以建设东部粮油强镇为发展目标,依托“沈水河现代种业优培区”规划,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把发展以粮食制种为主的优势产业作为村民增收的重要路径,规模化发展玉米、水稻、小麦、高粱等制种作物种植达5000余亩,走出了一条以“小种子”助推“大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时下,走进曹碑镇农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稻制种基地,蓝天白云与纵横交错的稻田交相辉映,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涌起稻浪,基地的制种水稻迎来了收割的季节。放眼远眺,成片的稻田、田间忙碌的稻农和收割机来回穿梭的身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画卷。

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粉碎稻秆一气呵成。村民将收割好的稻谷进行转运、装车,现场繁忙有序,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我家流转给合作社10亩田,全部种植了制种水稻,既赚了土地流转费,忙时还可以到合作社务工,又解决了我们的就业问题。”草坝中心村村民覃巧翠说到,每天都要到农田里做工,看着收割好的水稻,脸上挂满了笑容。
“合作社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号召,这一片制种水稻种植面积600余亩,根据现场测产的情况来看,今年的亩产可达3000元以上,是常规水稻的3倍,总产值可达180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如是说道。 在发展企业的同时如何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双赢。负责人说:“由于制种产业不能完全使用机械化耕作,在授粉、育穗、收割等阶段我们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各类就业岗位70余个,务工收入达50万余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就业岗位和劳务收入也增加了,种子不仅销往四川全省,还出口到了国外。 曹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镇流转土地1500亩,种植制种玉米、小麦和高粱。今年,制种小麦种植800亩,亩产900元,总产值达72万元;制种玉米种植650亩,亩产1200元,总产值达78万元;制种高粱种植600亩,预计亩产850元,预计总产值达到51万元。

国以粮为本,粮以种为先。下一步,曹碑镇党委、政府将继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完善“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组织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实行订单生产、合同收购,建立全流程技术服务保障,使制种产业成为促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也使制种产业成为曹碑镇的一张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