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规整的条形田块取代了零散土地,3.7公里焕然一新的河道守护着村庄,179万元务工收入装进了村民腰包——这是大榆镇松林村以工代赈项目交出的亮眼成绩单。这个曾经的普通村庄,如今正通过'政府搭台、村民唱戏'的创新模式,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自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以来,松林村驻村工作队通过坝坝会+走访调查等形式积极收集群众意见诉求,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建设并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如今的松林村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农田作业现场,村民们正依照地势,将零散土地整合成规整的条形田块,并划分出灌溉区、排水区。据松林村相关负责人介绍,土地整理完成后,将顺势引导有机蔬菜生态种植。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村民们也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大榆镇松林村村民税小燕:“我们松林村以工代赈这个项目,让河沟变漂亮了、土地变宽了、路变宽了,村民还可以赚钱,老百姓感觉很满意。”
如今的松林村道路宽敞平坦,河道旁绿树成荫,来往车辆畅行无阻,村民们出行更加便捷,以往因道路难行而滞销的难题迎刃而解,村里的蔬菜、土特产等能及时运往市场,以工代赈就像一把金钥匙,既改善基础设施,又培育产业根基。
大榆镇松林村驻村第一书记邹杰:“截至目前,我们大榆镇松林村以工代赈项目,完成河道整治3.7公里,完成土地条形178亩,道路加宽1.6公里,发动了我们三百余名村民务工,增加村民务工收入179万元。”
松林村的以工代赈从项目谋划到实施,始终以村民为中心,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不仅凝聚起乡村发展向心力,也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从‘输血'到‘造血',从‘建设家园'到‘经营家园',松林村的实践证明:当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黄土也能变成金。
大榆镇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办主任张静表示:“2021年以来,大榆镇先后启动改板沟村、龙凤泉村、松林村、花朝门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目前三个项目已经全面完工,一个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强村级发展造血能力,最大程度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推动人产共兴,加快城乡融合。”(记者 彭可)